《答疑》                                   2023-11-11

第一個問題:

【我們今天着重講了自我因素爲第一因,很自然的想到自我因素爲第一因和自私的關係,然後又延續到平等和慈悲。我在這幾個概念之間感覺很模糊,請張師兄開示。】

您的意思是自我因素和自私之間怎麼辨別,以及慈悲心的問題,對不對?

【對,現在有一種說法,比如我們對衆生的苦體會的越深,慈悲心就越強,慈悲心越強就越無我,就越沒有自己的覺受,然後就證得五蘊皆空的境界。像這類的概念,感覺是從根本智的角度,在講衆生的平等,就是我自己受到的苦,別人也可能有類似的苦,所以當別人發生生活中悲劇的時候,我能感同身受,但這些概念還是覺得有些不清晰】

之前有同學曾提出過類似的問題,即當我們談到十信十住位的時候,怎麼知道是不是妄想分別執着,還是到達見性位。現在我們談到自我因素作爲生命中一切法的第一因,那我自己的分別妄想執着不也是第一因嘛,也是我生起的,怎麼知道我是在梵行清淨,還是在道種智行法?這裏有一簡單的判別方法,可能對您理解慈悲和自私、自我等這些概念會有幫助,就是根本智的規定性。

因爲有同學提問過,什麼是根本智的行法,所以我們對這方面纔講的多一些。但是我們這次講的《覺悟華嚴經》還是按照別教菩薩的方法來講的,若按照根本智的行法來講的話,那就完全是另外一種方式了,輿現在理解的可能完全不一樣,但它不容易實踐,

一定要知道根本智的規定性,其中的一個特點,就是自我因素成爲第一因。在報身世間的根本智的行法,以生命體驗爲基礎,必然要通過自我因素來呈現。根本智行法的另一特點就是具普遍性,如何衡量我的想法是在妄想分別執着的凡夫地,還是在菩薩種性的道種智行法,對於某些理念,到達生命解脫,無上正覺等等,這些都是總的說法,都需依賴於差別智的呈現。

比如慈悲心,或其它心等等,欲成就無上正覺,慈悲心是其中一個,怎麼知道我生起的這個念頭,或者這個理念是菩薩種性的行法,還是凡夫地的妄想分別執着?有兩個方面可以鑑別:一是從自我因素來講,就是這個理念能不能「一以貫之」。「一以貫之」的意思是一旦我到達這個成就地,獲得梵行清淨,我能夠自始至終,一直堅持這個理念而不改變,這種梵行清淨是不動的。如同阿裨跋致地是不動的,「不動」的意思是當下的這一法,它本身就不需要改變。

所以從自我因素來講,當我想做一件事,或者我在認真籌劃一件事的時候,怎麼知道這是凡夫種性的,還是菩薩種性的無上智慧。首先就是面對一切法的方法能否「一以貫之」,而且能永遠用這種方法去面對。在《華嚴經》普賢菩薩講的《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毗盧遮那品》,當面對一切法的時候,「一以貫之」的用世界成就的十種事,即這件事爲什麼要呈現,怎樣呈現,怎樣流轉,如此方式,這就是「一以貫之」。

第二個是「推而廣之」,「推而廣之」是橫向的,依此按照這種方法推廣給所有人。舉個例子,比方說貪嗔癡慢。我貪財、貪名,也可以「一以貫之」,自始至終把金錢奉爲生命當中的第一要素,工作及一切法都是圍繞着掙錢,這即是「一以貫之」。

第二個就是「推而廣之」。什麼意思呢?就是我貪財貪名,是否希望別人也用同樣的方法對我,工作的時候,是否希望別人也跟我一樣搶這份工作。如曹操講的,「寧可我負天下人,也不允許天下人負我」,這是他的「一以貫之」。因此問題是你希不希望別人也辜負你,如果不行,就不能「推而廣之」。當然這是依於自我凡夫種性下的。

比如我不光能「一以貫之」,而且對待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慈悲的、真誠的。像孔子講的,「我欲仁,斯仁至矣」。我可以「一以貫之」終身守護,就是我對任何人都真誠,這是「一以貫之;「推而廣之」的意思,即我希望別人也以同樣的方法對我,沒有副作用。

如果能夠「推而廣之」,基本就可以肯定您所堅持的這個在菩薩種性裏面是可以建立的。根本智的規定性,根本智行法的特點之一,就是具普遍性。相對於我們常常講到的證得某一果位,「證得」即代表有穩定性、必然性、普遍性,這個普遍性就是「一以貫之」的「推而廣之」。

普遍性、穩定性來源於自我因素,能不能將其「一以貫之」,即自我因素,要不要恪守它?像孔子講的,「我欲仁,斯仁至矣」。每一個人都能誠懇的對待別人,這是不需要條件的。所以「我欲仁,斯仁至矣」,這是我一生可以恪守的,但是否在每件事情上都可以恪守?如當我面對敵人時,是否也能「我欲仁斯仁至矣」,也可能做不到。所以是否能「一以貫之」,這是一個標準。

另外是「推而廣之」,就是我欲仁對別人,也希望他也是以仁義的方式來對待我。爲什麼儒家講仁義禮智,它是符合根本智規定性的,因爲它可以「推而廣之」,決定不像貪嗔癡慢,貪嗔癡慢是依於自我的,雖可以「一以貫之」,但不能「推而廣之」。譬如我喜歡錢財,但希望別人都不喜歡錢財。以這個來辨別是不是能夠獲得梵行清淨,是不是在凡夫種性,還是在菩薩種性,這樣就把它分開了,因此基本是按這個方式來判別。

對衆生慈悲、平等的理念,是否可以終身恪守、「一以貫之」;第二個就是「推而廣之」。不會因爲他不是我們這一種性的,不是我這個宗教的、宗派的,或是我的敵人,我覺得對他的誠懇應少一分。若少一分已意味着不能「推而廣之」。所以《聖經》裏耶穌基督說你要愛你的鄰居,要愛你的敵人,將慈悲、仁愛推廣到我們的敵人是很難的,所以這是兩個標準。

另外必須要清楚慈悲的屬性,就是何謂慈悲?普遍都認爲慈悲意味着身心柔軟,意味着感同身受,這在菩薩行法階段沒問題,我們不是說他是錯誤的,不是這樣,但是依於梵行清淨的慈悲心,不是靠心軟來建立的,而要依於可以「推而廣之」的長期效果來建立的。

譬如當您看到一個孩子,他不守規矩的時候,給他兩巴掌,這個是慈悲。如果您是心軟的,不忍心打他兩巴掌,其效果反而是不慈悲。如社會上有監獄,破壞法規的人受到懲罰判入監獄,從整個社會層面的角度來講,這是慈悲心的體現。爲什麼?因爲世尊講「人天衆生是可以發菩提心成就無上正覺」的,也就是說人天衆生是可以自我掌控的,能夠明瞭什麼是仁愛,什麼是仁義理智。所以當我們面對一個人的時候,是有默認值的,就是每個人都應該依自我因素做到仁義禮智。

所以當一個人破壞了這種規矩,給整個社會帶來災難的時候,我們要對他進行懲罰,因爲懲罰可以讓他知道仁義禮智,這是做人的標準,人人都需要去恪守,如果不恪守就要付出代價。代價帶來長遠的普遍人類的一種認知,就是必須要遵守社會規範。

假如這個人是有問題的,是有病的,或者有精神病,他不能掌控自己,在法律上也會網開一面。因爲他沒有能力掌控自己。也就是他不能做到仁義禮智。所以把他放到另外一個地方去專門管理,但如果是理智清醒的人,就要懲罰他,而這種懲罰就是慈悲的。

所以談到慈悲,要仔細說清楚,慈悲的規定性,在什麼情況下,以什麼樣的方式來表現,是以近期的、還是遠期的方式表現。裏面有很多的東西可以討論。我們現在講的行法理論、行法次第,有很多的內容,很多名相,當真正落實到行法的時候,都需要仔細辨別。

第2個問題:

【《太上感應篇》中有一孝悌的故事,一個民婦割下自己的一片肝,給婆婆治病,這樣的事聽起來挺嚇人的。學習華嚴經瞭解到,佛教中很多故事是密法言說,是通過一個故事傳遞一個道理。請問傳統文化中這樣的故事,是不是也可以從這樣的角度來理解呢?】

謝謝您提出問題,在我們中國文化的環境裏常有這種說法,剛纔同修也問到“世尊與龍樹菩薩在什麼地方?他們要是再來,是不是在構建西方哲學體系”的這個問題,我們談到了很多,我們的意見還是推薦您要去多做功課。就像剛纔談到的,佛教關於寺院經濟、恐怖宗教時期,這些到底是怎麼發生的?它對我們理解佛教到底有什麼樣的影響?我想您提的問題和這些很類似。對中國文化和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些經典,都需要提出一個問題,就是這些經典在講什麼,這些故事是不是這樣的,歷史的記載,乃至於過去傳下來的,寫在紙上的,它爲什麼是這樣的?

我建議您多去看些資料,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文化背景去看,我們沒有辦法說它一定是這樣的,也沒有辦法說它不是這樣的,因爲這是我們中國文化的核心,沒有辦法講它。但是從總體的文化特質的角度來講,我們中國文化更依賴於經驗主義,是依賴於生命的體驗來構建的。不像西方哲學是進入思辨領域的方式來構建的。

上課之前,我們稍微討論過一點,爲什麼佛教,就是印度哲學到我們中國之後,像龍樹菩薩的《華嚴經》,無著菩薩的《瑜伽師地論》,這些佛教行法理論、行法次第的著作,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講非常堅澀,非常不好讀,甚至於根本讀不懂,更不要講在這個基礎上加以拓展了。

爲什麼?就是因爲中國的文化特質,跟這種言說方式不一樣。所以您談到這個現象,我建議您多看看中國的歷史,中國的文化這一領域。總體來講,我們現在手裏拿到的歷史有很多都是殘缺的,甚至有很多都是別人加進去的。爲什麼是這樣?佛教是在公元前五百年創建的,中國從公元前五百年到公元前三百年,是孔子、孟子、老子、莊子的時代。到公元前兩百多年秦王朝建立,之後的中國,封建帝王時期需要一種文化方式來構建整個社會的意識形態。所以選擇了儒家作爲我們的核心思想,並不是儒家之外,沒有其他的,實際還有其他的。

那麼爲什麼要用儒家的東西來作爲長達兩千多年封建時期的思想核心,這期間對儒家思想進行過怎樣的改造?這個過程都要了解,看清楚。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看到的儒家思想,孔子孟子的思想是不是就是秦王朝之前孔子孟子的思想,有可能不是。比方我們現在談到的,君臣、三綱五常這些關係,是不是在孔子孟子的思想裏面就是這樣的,其實不是,這種君臣關係,三綱五常的關係,都是後來在儒家思想的基礎上演變出來的。

這就是我們剛纔談到的,是一種流變,直觀講就是爲了當時的社會情況,爲了當時的封建帝王統治百姓,因此必須要有一種方式來適合社會的需要。所以纔會在儒家思想上進行改造,那麼改造有時是朝着我們需要的方向去改的,有時可能跟他原本的思想是相反的。

比如君臣關係,在後來的思想當中,就是「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君臣關係,三綱五常都是這樣的。但是若要看孟子的思想,就會發現,孟子不是這樣講的。孟子說,如果「君之視臣爲手足,臣則視君爲父兄」。如果君王視我像手足一樣,兄弟一樣,我看他也會像父親和兄長一樣。但是如果「君之視臣如草芥,則臣之弒君如寇仇」,就是君王如果看我像草芥一樣,那麼我看待君王也像仇人一樣。這個思想在後來漸漸就沒有了,三綱五常裏面則更強調的是臣對君的絕對服從。

所以要看清楚,要知道我們所接觸的,認爲理所當然的儒家道家的思想是不是原本的儒家道家的思想,這都要自己做功課纔行。像您剛纔談到的這個例子,要挖下自己的肉,給父母煮湯喝,還有像臥冰求鯉、采衣娛親等這類的故事,歷史上是不是發生過,不知道,我們沒有辦法肯定它,也沒有辦法否定它,就好像我們都認爲先王時代,堯舜禹時代,天下大同,那種美好等等,但仍要多查歷史,看看真的是不是那樣。

在《覺悟華嚴經》學習過程中,我們爲什麼反覆跟大家強調要依據經典,而且我們依僅有的幾個菩薩論來學習。像祖師大德們的著書,大德們的註解宣說,我們沒有那麼多時間去評價他,這是有問題的,還是沒問題的。

作爲修行者,深入經藏是最單純的佛教修行的指導思想。像這類故事,我的建議就是回到儒家思想本來的面目上去,看他到底要講什麼事情。另外關於中國文化裏面孝順,如同剛纔談到的慈悲問題,都需要看清楚,慈悲也好,孝順也好。在那一種情況下,它的具體展示,這樣才能確定我們對於祖先,對於父母的孝敬是穩定的,必然的,否則的話就容易出現偏差。

第3個問題

【從古到今,很多人是在中國的君臣、三綱五常教育背景下成長的,受權威性和忠於領導的思惟模式的影響。現在我們在追尋自我生命解脫和增加自己思辨能力的過程中,有什麼需要注意的?怎樣在職場上操作?怎樣能夠提醒自己不受過去的思惟模式的影響?】

我覺得有兩個值得您效仿,第一個就是梵行清淨,梵行清淨就是一視同仁。第二個就是一切按規矩來,

要明確彼此的職責範圍,不越界,梵行清淨就是平等。他是我的領導,他佈置的作業,應該這樣做,我就去做,沒有過失,也沒有不足,這個就是守好邊界。我認爲這個對您可能有幫助,其他的不去做衡量。

因爲這是不同的職責,他要告訴您應該怎樣做,您的職責就是按照要求做,或者您對這種做法可能有意見,有建議,但如果他還是堅持,您就要服從,沒有必要鬧情緒,因爲這是不同職責的規範。

所以梵行清淨在任何地方都是有效的,梵行清淨就是儒家講的,「我欲仁斯仁至矣」,您只要願意做,馬上就可以做,不需要條件。不需要條件就是根本智的行法,根本智的規定性就沒有條件,凡是有條件的,都是在差別智行法裏面,是菩薩道種智行法。

第4個問題:

【我每次做完一個功課之後,就會有一個休息期,一般持續一個月到兩個月不等。在這期間我會去看電視劇,去聽歌。看電視劇大概看十到二十集,也就不想再看了。之後持續十天半個月纔會進入到下一個學習階段。這麼多年基本上都是這種狀態。我的問題是這種狀態是我個人的習氣,還是一種普遍的現象?第二個問題是在沒有學習《華嚴經》之前,常用人身難得、壽命無常去對治,但發現沒有效果,以前學的這些東西,我都沒有辦法去對治它。請教張師兄,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讓我跳過,或者可以縮短這個休息期,直接進入到下一個學習階段呢?】

設定一個休息期,聽聽音樂,看看電視,如果它不影響您的梵行清淨,爲什麼不行呢?要知道十住位以後的行法,我們是在當下的一切法中成就無上正覺的。反過來講,是在差別智、菩薩道種智行法裏面,依賴於某一法對我產生影響,我在這一法生起的時候能獲得梵行清淨,就是得生命解脫。

第二個是能如實知,如實體驗,如實管理這一法。如果聽聽音樂,看看電視。對您沒有造成困擾和束縛的話,您爲什麼要去終止它呢?這可能跟很多大德給您的建議不一樣。單就這件事情來講,如果它沒有對您造成特別的困惑,比方說產生一種情緒等,我不覺得它是一種很大的過失。

因爲妄想本身不是凡夫衆生纔有的,一切衆生成就無上正覺最初的力量就是妄想。試想如果沒有妄想,爲什麼要成就無上正覺呢?我從不是無上正覺,到成就無上正覺,最初就是從妄想開始的。所以不用懼怕妄想,怕的是這一法對我造成影響的時候,我不能擺脫它。

所以如果看電視、聽音樂沒有對您造成影響的話,我不覺得它是一種很大的過失。當然您要注意您的健康,眼睛,這是從這件事的角度來說的。反過來,怎樣才能休息時間短一點,能很快的進入到下一個行法實踐階段。進入到華嚴行法十信位、十住位以後,就相等於極樂世界是成就到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是什麼意思?在十住位經文裏面,初住位就講到了,「菩薩樂住生死法界」,「樂」代表快樂的樂,這個「樂住生死法界」,有這麼一個屬性。就是在您當前的行法裏面,行法實踐。對您來講還是一種我需要作意去做的一件事兒,我需要去看電視、聽音樂,這些有時還是能吸引我的。

所以我建議您要逐漸的體會行法實踐,或者是某一種類型的,適合您的行法實踐,它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當它給您帶來的快樂能夠超越電視劇給您的快樂時,您就不需要休息期了。

其實我平時也聽音樂,我以前是古典音樂發燒友,但現在漸漸的不聽這麼多了,但我還在聽,並不是每天我都紮在《華嚴經》裏,不是這樣的,但是我發現,那些帶給我的樂趣遠沒有《華嚴經》給我的樂趣那麼持久。比方看電視聼音樂的時候,如果那個電視劇在網絡上少了一集或者人家本來有二十集,網上纔有十集,您找不到另外十集,就沒辦法往下看了,這就是您的快樂是依賴於外面條件的,這個不是錯誤的。因爲我們要想生活,必須依賴的外面的條件。

《華嚴經》是另外一種方式,我是依賴於對它的思惟,來感受這種思惟帶給我的快樂,當自內生起的時候,是穩定且持久的,所以不依賴外面的東西,這是兩種方式。

您現在的方式也沒有什麼過失。但如果能逐漸的增加《華嚴經》,或者其他理論家、思想家的哲學思辨給您帶來更多快樂的話,也許慢慢就能轉過來了。

作爲佛教修行者,其實不要把目光只盯在佛教這個圈子裏面。因爲佛教是覺悟的宗教,我們要儘可能的增加我們自己的生活內容。比方我們可以多看佛教經典,善知識演說,其他的哲學思想、心理學等,都可以看的。但是我們需要規範關注的方法和所要的結論。通過學習,要能體會到他的講法裏哪些對我是有用的,哪些是和佛教經典相契合的,能幫助我們構建起自己的無上正覺思想體系。這時漸漸就能擺脫電視和音樂對您的吸引了。

【我剛開始看電視的時候,覺得它對我去處理各種關係是有智慧,幫助的。但是爲什麼看着看着就不想看了,就覺得我不應該再去看這個了,應該去學習了,爲什麼我心裏邊感覺有點對不住自己呢?】

那是因爲您這個方法是把閱讀經典,學習和看電視分成兩個了,您認爲看電視對自己來說是一種浪費時間。所以最初一段時間,您可以主動作意,我不看了,我要去看經典。但是從根本上來講,我的建議是,無論讀經也好,還是看一些佛教的理論,或者是哲學思想,確定這些對您真的能構建起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讓自己的思想體系,從這些方面來引起您對它的關注,也許會更穩定更長久。

當您看《華嚴經》看累了,覺得不想看的時候,不用強迫自己一定要去看。只有到這部經典,真的給您帶來樂趣的時候,您纔會持久的、長遠的。另外它是逐步來的,我最開始看華嚴經八十卷,也覺得有一大堆。現在八十卷經文,哪一卷哪一品在講什麼,我基本都記得清清楚楚,所以它是一點一點的構建起來的,要培養對它的興趣。

第5個問題:

【西方哲學即使在康德和黑格爾之後,還有不斷的發展變化,《華嚴經》在圓滿的行法理論和行法次第建立之後,佛教理論就到頂峯了嗎?或者如普賢菩薩所言,世界無盡,衆生無盡,行法也無有窮盡?】

這是從後臺轉給我們的問題。我給大家說一下,後面這一句是沒錯的,正如普賢菩薩所言,『世界無盡、衆生無盡,行法實踐亦無有窮盡』。前面講到,“西方哲學即使在康德和黑格爾之後,還在不斷的發展和變化”。這個也沒錯。“《華嚴經》在圓滿的行法理論、行法次第構建之後,佛教理論就到頂峯了嗎?”沒有。站在龍樹菩薩《華嚴經》的角度來講,《華嚴經》是完整的思想體系,從《華嚴經》本身的行法理論、行法次第思想體系來講,從總體的構架角度來講,這個思想體系是完整的。

但若詳細講,《華嚴經》若按照這個思想體系再拓展,還是有很大空間的。龍樹菩薩的《華嚴經》,畢竟是公元二世紀三世紀時候的經典,我們還是有很多很多的言說可以圍繞着華嚴行法理論、行法次第來展開、來延伸,譬如我們現在給大家介紹的根本智行法、根本智的規定性,這些都是符合華嚴行法理論的。但是您在讀《華嚴經》的時候,它不會明確的這麼講。我們是從《華嚴經》的演說方式中提取出來的,轉變成我們現在能理解的語言,這個方式就是對華嚴行法理論的拓展。

所以《華嚴經》的行法的理論,思想體系,結構是完整的,而他的言說是可以不斷拓展的。如果從衆生的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的角度來講,我們在座的修行者,當我們到達十回向位後,能夠深入龍宮打開南天鐵塔,有很多經典都是可以集結的。當我們到達無上正覺的時候,也可以依照般若智慧構建思想體系,而那個思想體系不一定跟《華嚴經》的思想體系結構是一樣的。

但是無論哪種思想體系,必須要符合三個條件,1.要包含生命中的所有法,2.要把一切法和一一法之間的關係說清楚,把思想體系裏面所用到的核心理念說清楚,3.要和生命體驗相關。

所以我們每一位在座的修行者,當成就了無上正覺,最後都有這麼一個工作,不一定是圍繞龍樹菩薩的《華嚴經》去構建,但可以構建一個新的思想體系出來。所以沒有佛教理論到逹頂峯的問題,就是我們可以依照不同類型的衆生,構建不同的思想體系。關鍵是這個思想體系必須要符合那三個條件,要能夠讓衆生依照這個思想體系,從初發心到如來地,獲得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

西方哲學,在康德和黑格爾後,不斷的發展和變化,但無論怎樣的發展和變化都離不開兩樣東西。一個是本體論的,一個是認識論。在認識論領域,康德構建的思想體系,輿黑格爾構建的思想體系,說法方式是不一樣的。但都包含了生命中的一切法,作爲思想體系的屬性是一樣的。

所以儘管不斷的發展和變化,也並不意味着在這個思想體系之外還有東西,不是! 它是依於不同的時代,不同的衆生,必須要有不同的演說方式。我們在座的修行者將來成就無上正覺時都有這個責任,佛教的傳承,佛教要有利於一切衆生,皆有賴於修行者的正知見、正思惟,有賴於修行者的責任。

這個問題回答完了,今天就到這裏吧,

謝謝大家,阿彌陀佛!